干货中国化妆品行业研究报告

1

中国化妆品行业概况

行业简介

化妆品品类多元化,消费升级带动产品层次提升

化妆品定义:据年8月27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《化妆品标识管理规定》,是指以涂抹、喷洒或者其他类似方法,散布于人体表面的任何部位,如皮肤、毛发、指趾甲、唇齿等,以达到清洁、保养、美容、修饰和改变外观,或者修正人体气味,保持良好状态为目的的化学工业品或精细化工产品

化妆品类别:护肤类、彩妆类、清洁类为当前三大主流品类

护肤类

彩妆类

清洁类

面膜

口红

清洁剂

精华液

粉底液

浴剂

行业发展沿革

电商发展迅猛、国潮势力崛起,带动本土品牌吹响反攻号角

产业链分析

沿着化妆品产业纵向流通顺序,可将其拆解为四个环节,分别是上游的原料设备供应与生产端,中游的品牌端,以及下游的代理端、渠道端。

上游:生产商,在产业链内处于弱势地位,毛利率一般在30%以下,净利率5-10%。生产端企业规模普遍较小,大多未上市

中游:品牌商,掌握产业链定价权,毛利率60-70%,净利率5-15%。品牌端企业发展相对成熟,存在具有一定市场基础的知名企业

下游:零售商,毛利率20-25%,净利率约5%左右。传统渠道运营费用高企,倒逼新兴模式不断出现

化妆品的价格构成中,品牌端占据绝对的主导性地位,在产业链中掌握定价权,利润也最高。化妆品终端售价之所以远高于初始成本,品牌商和渠道商是重要的提价环节。

2

中国化妆品行业格局

行业生命周期

化妆品行业整体保持较快增速,但已进入成长期中后阶段

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中国化妆品零售额-年年增率平均值为10.6%,相较于-年平均值为15.1%、-年平均值为20.6%,显示行业虽仍保持高增长,但增速持续放缓(斜率趋于平坦)

从行业特征来看,整体化妆品行业竞争公司数量众多,行业高增长、但已脱离历史高点转趋平稳,行业利润率较高,产品已普遍为人们所接受,高利润率吸引竞争者争相投入市场

行业容量规模

“颜值经济”时代下,行业规模仍有成长空间

“颜值经济”背后反映的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直接带动中国美妆市场保持强劲增长势头。据凯度消费者指数报告,年护肤品类和彩妆品类销售额分别增长13%和17%,远高于全球快速消费品总体增速。

Euromonitor数据显示,年我国美妆个护市场规模达亿元,约占世界市场份额12.7%,成为美国之外的第二大市场。预测年我国美妆个护市场规模将升至亿元,相较于年仍有近2千亿元的成长空间。

行业整体业绩

零售销售:虽已脱离成长黄金期,但仍保持两位数增长

国内化妆品零售销售自年之后,开始进入高速增长阶段,-年之间,除年外,每年皆保持在15%以上的增长率;尤其-年更是化妆品销售的黄金期,年增率平均值为22.3%。

年以来,国内化妆品零售销售增速放缓,但大多数时期仍维持两位数的成长。另一方面,自年开始,美容化妆品及护肤品进口重回上升趋势,年受中美 影响,企业抢在正式加征关税之前下单,使得进口增速高达70.5%,但年随即出现腰斩,进口年增率33.3%。

行业发展前景

成长潜力: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,将撬动市场潜在需求

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、迈上新台阶;城镇化率达到60.6%,距离成熟国家平均72%左右的水平仍有一段差距;此外,党的19大将“脱贫”提到重要位置,致力建设“全面小康社会”。不同层次经济体的同步成长(体现在不同城市能级、城镇与农村),将使得我国经济呈现渐次增长的波浪形态。

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,是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前提;人民眼光视野的提升,则丰富了本土品牌的内涵,为化妆品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而“精细化深耕细分市场”,则是未来化妆品行业获取新增长动能的关键。

疫情影响:新冠疫情改变消费者行为,催生“眼妆”效应

就化妆品品类的角度来看,疫情对其冲击影响程度依次为:脸部(眼部以下)彩妆品类眼部及其他(如指甲油)彩妆品类护肤品类清洁品类,主因疫情期间民众减少社交活动,降低外出化妆打扮需求;即便复工复产,外出也必须长时间佩戴口罩,特别是口红,不仅没有涂抹的必要性,还容易弄脏“珍贵稀缺”的口罩,因而导致口红销量出现腰斩

不过,本次疫情催生出的“口罩妆”,则稍微降低眼影、眉笔、眼线液等眼部彩妆品类所受到的负面影响。脑筋动得快的彩妆品牌商,例如Dior、Chanel等,皆不约而同将宣传侧重点转向眼部;Gucci则在年重新布局彩妆业务之后,于年3月初宣布推出首款睫毛膏

疫情影响:全渠道跃升主流,开启“线下商业数字化元年”

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,重创以线下渠道为主的化妆品品牌商,然而,却也有品牌商通过“加速拥抱数字化”成功逆袭。疫情倒逼商业模式加速调整,宣告“线下商业数字化元年”的正式到来

本土知名护肤品品牌林清轩,拥有余家线下实体门店,疫情爆发初期整体业绩下跌9成。

所幸,CEO孙来春积极展开自救,迅速将业务转向线上,在情人节档期(2/14-15)亲上

直播间销售,创造超越年同期%的业绩,因而被部分媒体誉为“教科书级”自救

林清轩线下“新数字化直播门店”

3

中国化妆品行业结构

行业市场形态

国内化妆品行业处于完全竞争市场,品牌商在红海中奋力突围

据Euromonitor研究,年全球美容及个护市场规模达亿美元,其中,美国是世界第一大化妆品消费国,市场规模占比达18.3%;中国排名居次,市场规模占比12.7%

国内化妆品市场长期以来保持较高增速,同时深具成长潜力,因而吸引国内外品牌纷纷抢进,从低端市场到高端市场,皆存在国际品牌与本土品牌短兵相接的激斗情况

行业市场构成

档次:国内化妆品高端市场增速快,低端市场基数大

国内化妆品高端市场自年起,出现爆发性成长,、年增速分别为25%和28.2%(同期,全球分别为9%和8.1%)。一地的高端市场规模,与该地人民生活水平呈高度正相关,国内消费者对化妆品需求渐趋多样化,对质量要求大大提高,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,成为支持高端市场的源动力。

国内化妆品低端市场规模增速在-年连续5年下滑,近两年增速加快,年回升至7%(全球为2.8%),市场规模占比虽进一步下降,但仍高达7成

行业竞争态势

国内化妆品行业竞争分析

国内化妆品行业国际/本土品牌商(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)

相同行业内的企业,在细分市场中激斗,谋求对对手的竞争优势,以夺取最大限度的市场份额。

战略规划能力与执行力,是影响企业竞争优势强弱的关键。

新增化妆品业务的多元企业、OEM代工厂、实力强大经销商(潜在/新进入者的威胁)

希望在已被现有企业占据的市场中,赢得一席之地的新进入企业;或者目前尚未进入,但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跨入该领域的潜力企业。行业进入门槛(如前期资金要求、政策规管限制),是影响新进入者/潜在进入者威胁强弱的关键。

例如:五粮液的丝姿品牌,健康药业的螨灵系列。

原料设备供应商、生产商(供应商的议价能力)

通过提高投入要素价格,降低单位价值质量的能力,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。

供应商所持有要素的技术含量,是影响议价能力强弱的关键。

药品、保健品、养生食疗、医美(替代品的威胁)

不同行业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可互为替代,从而产生竞争。产品独有性,是影响替代品威胁强弱的关键。

例如:具护肤效用的药品,对肌肤形成改善的保健品、微整形等

消费者(购买者的议价能力)

消费者对产品价格的敏感度,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。

顾客品牌忠诚度,是影响消费者产品价格弹性大小的关键。

行业集中度:品牌众多、竞争激烈,行业整体集中度较低

目前国内化妆品行业正处于成长期,主要特征为:市场增长率高,技术渐趋稳定,进入壁垒提高,产品品类与竞争者为数众多,市场竞争激烈。

由于行业高速增长,大部分企业仍有利可图,选择继续留在市场。此时,企业破产、收并购案件较少,行业集中度较低,尚未明显发生单一(或数个)企业/品牌市占率独大的情况。

国际品牌:占据高端堡垒,产品下沉意在扩大市场份额

国际知名化妆品企业及旗下品牌

本土知名化妆品企业及旗下品牌

城市分布:一线以下城市线上消费势头迅猛,市场加速下沉

据C2CC传媒有赞《美妆行业发展趋势洞察》报告,年国内各能级城市美妆线上消费比重,二线城市以40.9%的占比高居榜首;三线、四线及以下能级城市,依托其为数众多的消费群体,占比分别为20.9%和22.7%;一线城市尽管占比最低仅15.5%,然而,单一城市平均占比则高达3.9%

年国内各能级城市化妆品销售额增速,除一线城市外,二、三、四线城市皆呈高速增长,显示线上消费市场加速下沉。

品牌销售渠道

市场份额:电商突飞猛进,商超卖场大幅下滑

自国内电商平台崛起,在年后驶入快车道,实体渠道的生存空间便持续遭受挤压,年国内化妆品主要销售渠道中,电商平台占比达27.4%,首度超越商超卖场(KA)、跃升成为第一;过去十多年来作为化妆品第一大渠道的KA,在年的高光时期市场份额一度高达45%,年仅剩25%

百货商场市场份额于-年出现较快下滑,随后在国内购物中心进入增量爆发期的带动下,下降速度趋缓;专营店(CS)依托其特有的下沉优势,长期以来维持温和增长,但自年以来增速渐趋平缓,主因下沉市场消费群体向线上平台倾斜,预计20%应为CS渠道的市场份额天花板

品牌销售渠道—专营店

低线城市群体消费模式改变,下沉持续性面临挑战

专营店(CS)以其进入门槛低、复制速度快等优势,成为过去十多年来在复杂的国内城市层级中,下沉能力最强的渠道,据《化妆品财经在线》田野调研,年我国化妆品专营店市场最大的五个省份,分别为:四川(14.72亿元)、广东(13.13亿元)、浙江(11.45亿元)、江苏(8.85亿元)、广西(7.69亿元)

然而,随着线上平台出现新兴模式,同时,三四线城市群体逐渐转向电商平台消费,商业模式与消费模式的同步改变,将为接下来专营店市场容量的进一步扩张带来考验

品牌销售渠道—新兴渠道

新媒体与新国货共赢共生,“社群经济”为渠道挹注新动能

年天猫“双11”,美妆个护类用品在24小时内,销售金额增速高达.3%。彩妆销售TOP10榜单中,本土品牌分别摘下榜首(PerfectDiary完美日记)和第六(花西子)

国内新国货美妆品牌,大多凭借年“直播带货元年”的风口趁势而起,借由网络直播、社交媒体等平台触达消费群体、建立品牌认知,如今已在国内化妆品品牌市场上抢占一席之地。在新媒体+网红带货的助推下,“社群经济”俨然成为新风口,为线上渠道带来新增量。

品牌销售渠道—购物中心

店铺数量:国内品牌集中度高,国际品牌重质量

就店铺数量占比来看,年21城购物中心之中,国内品牌与国际品牌数量占比大致为6:4

从店铺数量占比TOP10来看,国内品牌店铺数量集中度相当高,CR2即占17.1%,显示本土头部品牌拥有较强的线下开店能力

国外品牌店铺数量集中度较为分散,占比排名第一者尚不及5%,主因国际头部品牌产品多定位在高端、中高端市场,渠道铺设重点针对消费能力较高区域,重质高于量

资料来源:赢商大数据,数据覆盖21城5万平米以上购物中心,中城商业研究院。21城包括: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、天津、青岛、苏州、南京、杭州、合肥、福州、厦门、泉州、西安、郑州、武汉、长沙、重庆、成都、昆明、贵阳等。

店铺形态: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puchenglong.com/jmgpp/33514.html

网站简介| 发布优势| 服务条款| 隐私保护| 广告合作| 网站地图| 版权申明

当前时间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