赏读林语堂懂得享受人生amp
有些人头发刚刚转白,便自认是风中残烛,老态龙钟起来了;有些人虽已七八十,却仍是精神抖擞,童心勃勃,照样和后生小伙子一般。
为什么人类的寿命有长有短?为什么有些人未老先衰,有些人老而弥健?衰老的真正原因为何?到了什么程度才能称为老?怎样防止未老先衰呢?
这许多基本问题,都是人类急待揭开的谜底,虽然这些年来,由于近代医学之赐,疾病的克服与保健的提倡,人类的寿命已一天一天增高,人类的身体也一天比一天强壮,可是长寿的要诀似乎除此三要素之外,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,那便是要懂得人生,唯有懂得人生的人,才能享受人生,才能活得更久。
我们都会看见过许多老先生老太太们,如果仅凭他们的健康状况,早该寿终正(内)寝,可是,他们一个个都是出乎意料之外,一年一年倔强地活下去。这是为什么?这就是因为他们具有一种丰富的意志,以及懂得人生。
有旺盛的生存欲的人,寿命一定长;反之,遇事颓丧,终日愁眉不展,心襟狭小的人,必多早逝。
一个合群,爱人人,人人也爱他的人,一定能却病延年;相信自己有前途,珍惜自己前途,有勇气面对将来的人,是会长寿的。
我们都知道,情绪可以影响生理;而生活力正是生命的源泉,健康固然是维持寿命的要素,然而,生活力却影响着生机。能够懂得情绪影响着生理的人,便会了解到生活力之影响生命,同时便会恍然大悟到“人生”矣。
林语堂(年10月10日-年3月26日),福建龙溪人,原名和乐,后改玉堂,又改语堂,中国现代著名作家、学者、翻译家、语言学家,新道家代表人物。
林语堂早年留学美国、德国,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,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。回国后在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、厦门大学任教。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,任校长。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、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。林语堂于年和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。曾创办《论语》《人间世》《宇宙风》等刊物,作品包括小说《京华烟云》《啼笑皆非》。散文和杂文文集《人生的盛宴》《生活的艺术》以及译著《东坡诗文选》《浮生六记》等。年定居台湾,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,主持编撰《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》。年在香港逝世,享年80岁。
论躺在床上的妙处文丨林语堂《宇宙风》是为成年读者编的;若为小学生阅看,这种题目,不外"早起早睡,使身体康健"两语足以了之,躺在床上也就没有什么议论可发了。事实上,躺在床上偏偏是人生之一部,而且人生七十岁,躺床三十五,也就不得不谈,而且甚有可谈,不得以"早起早睡"四字了之,一若在床上经过时间,不足一谈也。
我们总是喜欢蒙骗小孩,以"昼寝"为罪恶。实际上与我谈过的医生,银行家,校长,多半认为每日下午昼寝半小时,甚为有裨卫生,且睡起作事精神饱满,较不昼寝者工作成绩加倍。但若以此话向青年言之,仍认为不合,是故中国部长院长校长人人实行昼寝,而人人戴上不昼寝之假面具,即使密友闲谈可以承认,而著之文章断断不许,于是文章与人生永远隔开,而失其改造人生使思想与人生调和之效用了。
躺在床上于世界文化之功大矣,世人不察耳。据我私见,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五的重要科学发明莫非得之于卧床上被窝中;惊动世界划分时代的哲学思想也莫非于三更半夜,身卧床上,手执一根香烟时,由哲学家之头脑胚胎出来。由是观之,躺在床上之艺术尚矣哉。
所谓躺在床上者何?不外两种意义,一为身体上的,一为精神上的。由身体上言之,躺在床上是我们摒弃外物,退居房中,而取最合于思省的一种姿势。若要思省得好,这姿势不可不讲求的。
孔子就是很懂得"人生的艺术"的人,就是人生的艺术家——必有寝衣长一身又半,以防脚冷,此皆后世儒家所不屑谈的了,虽然在孔子,这已成为"必有"的条件。所以如此,也不过求其舒服而已。孔子的姿势是好的,对的,因为他是侧身而卧。所谓"寝不尸",是不要强使本来曲折的脊梁拉成直线,以致筋肉常持紧张的态度,这是"合乎近代科学的发明"的。
在我想,人生真正享福之事,无多,而跷起足弯卧在床上居其一。全身躺直就无味了。手臂的位置,也须讲究。少读孔子所称"曲肱而枕"之乐,觉得难解,现在才知曲肱之趣,假如垫以大软枕头。我认为最好的姿势是弯着一腿或两腿,一手或两手放在头后,垫以枕头,使身体与床铺成三十角度之势。在这种姿势之下,诗人自然得了佳句,科学家自然发明新理,而哲学家也自然可以想出惊天动地的思想了。
世人平常都是无事忙。一天不知所忙何事,晨起夜睡,胡涂过去,少作曾子所谓三省,及君子慎思的工作。所谓卧床的艺术,不是单指身体上的休息而言。自然,躺在床上,身体得着休息,日间规劝你的哥哥姐姐,电话上无礼的陌生人,好意来探访你及一切使你身疲力乏的人,现在都也攒在被窝中,而你得自由解放了。但这些以外,还有精神上的意义。
假定躺的好,这床上的时间,就是你深自检点,思前虑后继往开来的宝贵时间。许多商业中人,每以事业繁忙自豪,案上三架电话机拨个不停,才叫做成功。殊不知他们若肯每天晚点起来,多躺一个钟头,反可以想到远者大者,牟利可以加倍。就使躺到八点九点起来,有何妨?
在未起床之前,他的头脑是清楚的,他卧在被窝中,床旁一盒香烟,颈上无狗领,腰上无皮带,足上无皮鞋,足趾仍然自由开放,他可以盘算一下,追思前日作事之成绩及错误,及拣定今日工作之要点,去其繁琐,取其精要——这样才徐徐起来漱口,十点上办公室,胸有成竹,比起那些无事忙先生,危危岌岌九点或八点三刻就到公事房呼喝下辈,监督职员,岂不高一筹吗?商家常骂文人"幻想幻想",其实眼光远大的商人,才需要幻想。要学习幻想,就得床上多躺一会儿。
至于文人,发明家,思想家,躺在床上之重要更不必提了。文人清晨静卧床上一小时得来奇思妙想,比之早晚硬着屁股,坐冷板凳,推敲字句,苦索枯肠,其功奚啻数十倍?当他在床上心血来潮,静卧思摩玩味人生之一切时,他的幻想力既极强健,而他所观察的人世,也似脱去层皮毛,现出真相,如中国画家所言,于物之形似之外,探其义理,再加以作家胸中之意,自然画出的山水人物,异乎日间所见的自然而更神似自然了。
所以如此者,是因为当我们躺在床上之时,一切肢肉在休息状态,血脉呼吸也归平稳了,五官神经也静止了,由了这身体上的静寂,使心灵更能聚精会神,不为外物所扰,所以无论是思想,是官觉,都比日间格外灵敏。即以耳官而论,也是此时最聪敏的。凡好的音乐,都应取躺卧的姿势,闭着眼去详细领略。李笠翁早已在论"柳"一篇说过,闻鸟宜于清晨静卧之时。假如我们能利用清晨,细听天中的音乐,福分真不小啊!
上海近郊的鸟声,很少听见人谈起,也许就很少人去领略。今天早晨,我五点半就醒,躺在床上听见最可喜的空中音乐。起初是听见各工厂的汽笛而醒,笛声高低大小长短不一。(在此应补一句"我马上想到厂工之苦及资本主义之压迫"为得体时文应有之义。)过一会儿,是远处传来愚园路上的马蹄声,大约是外国骑兵早操经过。
在晨光熹微的静寂中,听马蹄滴笃,比听什么音乐合奏还有味道。再过一会,便有三五声的鸟唱。可惜我对于鸟声向来不曾研究,不辨其为何鸟,但仍不失闻鸟之乐。
今年春天,我最享乐的,就是听见一种鸟声,与我幼时在南方山中所听相似,土名为Kachui,大概就是鸠鸟。他的唱调有四音——do,mi,re-ti,头二音合一拍,第三音长二拍半,而在半拍之中转入一简短的低阶的ti(第四音)——第四音简短停顿的最妙。这样连环四音续唱,就成一极美的音调,又是宿在高树上,在空中传一绝响,尤为动人。
最妙者,是近地一鸠叫三五声,百步外树杪就传来另一鸠鸟的应声,这自然是雌雄的唱和,为一切诗歌的原始。这样唱和了一会,那边不和了,这边心里就着急,调就变了,拍节加快,而将尾音省去,只成do,mi,re三音,到了最后无聊,才归静止,过一会再来。
这鸠鸟的清唱,在各种鸟声中最美而留给我最深的印象。此外倒有不少,如鹊鸟,如黄鹂,如啄木,声皆近于剥啄粗野,独邻家鸽子的呜呜特别温柔,代表闺房之乐,属于周南一派。雀声来得较迟,就是因为醒得较迟,其理由不外如笠翁所指出。别的鸟最怕人,我们这最可恶的人类一醒,不是枪弹,就是扔石,一天不得清静,所以连唱都不能从容了之,尽其能事了。故日间吟唱,其唱不佳。为此又好早点起来清唱。惟有雀,既不怕人,也就无妨从容多眠一会儿。
自然鸟声以外,还有别种声音。五点半就有邻家西崽叩后门声,大概是一夜眠花宿柳回来。隔弄有清道夫竹帚扫弄沙沙的声音。忽然间,天中两声"工——当"飞雁的声音由空中传过。六时二十五分,远地有沪杭甬火车到西站的机器隆隆的声音,加上一两声的鸣笛。隔壁小孩房中也有声响了。
这时各家由梦乡相继回来,夜的静寂慢慢消逝,日间外头各种人类动作的混合声慢慢增高,慢慢宏亮起来。楼下佣人也起来了。有开窗声,钩钩声,一两咳嗽声,轻微脚步声,端放杯盘声。忽然间,隔房小孩叫"妈妈!"这是我清晨所听的音乐。
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告知-删除。
爱情是点心,婚姻是饭
“我们现代人的毛病是把爱情当饭吃,把婚姻当点心吃,用爱情方式过婚姻,没有不失败的。”他说“把婚姻当饭吃,把爱情当点心吃。婚姻犹如一艘雕刻的船,看你怎样去欣赏它,又怎样去驾驭它。倘若你智慧,即使婚前你和爱人不相识,婚后你也是能和爱人琴瑟和鸣相敬如宾的。
他真是一个可爱的老头,八十岁那年,在《八十自述》一书中这样写道:“我从圣约翰回厦门时,总在我好友的家逗留,因为我热爱我好友的妹妹。”
赛珍珠问:"你的婚姻没问题吗?"林语堂笃定地答:"没问题,妻子允许我在床上抽烟。"
1.
一天,在圣约翰大学就读的林语堂意外地碰到一个漂亮女孩。她的头发很长,用一个宽大的发夹束在脑后,素净的碎花长裙在微风中摇摆,眼睛黑亮长睫毛微翘,漂亮的脸型竟依稀有着他初恋情人的影子!女孩是好友的妹妹,叫陈锦端。
两人相识以后,林语堂就常常约她一起吃饭聊天。锦端画画他就写作,他们用画和文字将周围的世界装点得五彩缤纷。
放暑假了,林语堂三天两头跑到厦门鼓浪屿陈家,可是,陈家是厦门数一数二的大富豪,陈父讲究门当户对,早早就为女儿寻了一个大户人家的子弟。陈父还在私下里找到林语堂,委婉地跟他提起隔壁廖家的二小姐贤惠又漂亮。
林语堂一听就知道陈父拒绝他当女婿,闷闷不乐。在家人劝说下,他来到廖家相亲。廖家二小姐廖翠凤对他并不陌生,她也在圣玛丽女校上学,一直就很欣赏他的才华,如今又见他长得一表人才,她心里一千个愿意,可慈爱的母亲担心林家太穷,怕女儿将来会受苦,廖翠凤却坦然说,“贫穷算不了什么。”
这话传到林语堂耳朵里,让他很感动,于是答应了亲事。
林语堂订婚后,伤心的陈锦端只身到美国霍柏大学攻读西方美术。这一消息犹如一声惊雷震醒了林语堂,他还爱着锦端,只要她没结婚他就有希望,他立即申请去美国留学,与翠凤的婚事也一拖再拖。
毕业后,他按照规定在清华教了三年英语,终于获得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的半个留学名额,开始兴奋地准备出国事宜。
林语堂跟翠凤订婚已有4年了,再出国不知又是几年,廖家老爷催促他们赶紧结婚走人。
年1月9日,25岁的林语堂与24岁的廖翠凤宣布结婚。
烛光中,林语堂站在窗前,痴痴地看着隔壁陈家,佳人已去,再也寻不见她美丽的身影,爱情留不住,就守住婚姻吧。他拿过结婚证书对妻子说:“我把它烧了,婚书只有在离婚的时侯才有用,我们一定用不到。”烛火点燃了婚书,红红的火苗证明着林语堂要和妻子白头偕老的决心。
2.
婚后不久,林语堂带着妻子到了美国,两人在波士顿租了两间房,就开始了留学中的婚姻生活,翠凤不愧是钱庄人家的女儿,很会精打细算,就那么一点钱,饭菜也能做得花样百出,让林语堂刮目相看,从此断了再去找锦端的心。
心踏实了,林语堂一头扎进了哈佛大学图书馆,像海绵一样争分夺秒地吸取知识。
平静日子没过几天,翠凤的盲肠炎又犯了,这回是急性,必须马上动手术。本以为是个小手术,但那个美国医生从没见过中国女人,打开病人腹腔后,拿着显微镜把翠凤的内脏仔细观察个遍,才开始动手术。由于手术拖延时间长,一星期后,翠凤伤口发炎又要做第二次手术。
这回没钱了,林语堂急得不行,四处借债借不着,突然想起临出国时,北大的胡适对他说过,将来学成回国如果能去北大教书,他们愿意资助他另一半的留学费用,林语堂走投无路给胡适拍了电报,没想到胡适真的汇来了一千美元
林语堂又可以安心读书了,第一学期他的成绩就是全A,翠凤真为丈夫骄傲,可是没多久,林语堂的助学金突然被停了,一打听才知道,清华在美国的监督施秉元拿留学生的津贴去做股票投机生意,失败后上吊自杀了!!
林语堂无奈再向北大求救,胡适又寄来一千美元,夫妻俩拿着这救命钱感动得什么似的。可光靠救济也不是办法,林语堂决定先打工赚钱,再想办法继续求学。
正好基督教青年会要派人去法国教中国劳工识字,于是夫妻俩到了法国。他编了一本千字文的课本,教当地的中国劳工基本的入门知识,打工好不容易攒下一点钱,翠凤就鼓励丈夫继续学业,于是林语堂申请进了德国的殷内大学。
殷内是大文豪歌德的故乡,这里消费低,翠凤不用每天为钱发愁了,在殷内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,林语堂又到莱比锡大学攻读语言学博士。
不久喜事临门,翠凤怀孕了,她决定回家乡生孩子。林语堂也同意,匆匆忙忙开始准备博士考试,居然很顺利地通过了。
第一次生孩子让翠凤吃尽了苦头,因为难产,母女俩险些都搭上了性命,还好有惊无险,最后母女平安。林语堂爱惜这头生女儿,给她取名凤如,待翠凤坐完月子,他们就挥别家人来到京城,北大聘他为英文系教授,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讲师。
林语堂到北大的第一件事就是找胡适,谢那预支的两千块钱的救命之恩。胡适南下养病不在,他找到教务长蒋梦麟才知道,北大根本没有资助外国留学生的计划,是胡适为了招揽人才,私自和他做了口头协定。接到他的求救电报,胡适遵守协定,自掏腰包填上了那笔巨款。
胡适的恩情林语堂铭刻在心,走到哪儿都愿意说上一句:“我的朋友胡适之。”君子之交淡如水,他们是真正的知己,友谊维系了一生。
3.
林语堂把家安置在一个小四合院里,简单又温馨,他负责往家赚钱,翠凤负责料理家务,女儿乖巧可爱,生活很幸福。
每逢星期六,林语堂就去参加在中山公园“来今雨轩”的聚会,和语丝社的干将们,鲁迅、周作人、钱玄同、刘半农、孙伏园等坐在一起,边嗑瓜子边聊国家时政、生活艺术等。与这些人的频繁交往,林语堂的文笔渐露锋芒,在文人堆里脱颖而出。
年记者邵飘萍等遇害后,文人学者纷纷南逃,林语堂也上了军方的黑名单。为了家人的安全,林语堂离开北平,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书。到了那里本想好好干出点名堂,可惜事与愿违他们受到排挤,林语堂于年3月到武汉担任了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长。仅任职六个月,他就认清了尔虞我诈的官场,恰逢“宁汉合流”,目睹血淋淋的屠杀林语堂震惊于革命的残酷,他发誓绝不做政治家,绝不再从政。
辞职后来到上海,蔡元培聘请林语堂做了研究院的英文编辑。有了稳定收入,他把妻女都接了过来,正式在上海安家落户。
林语堂又开始创作了,但文风却与以前大不相同,改走讽刺幽默路线。年6月,他在鲁迅和郁达夫合办的《奔流》月刊上发表了生平惟一的独幕悲喜剧《子见南子》,剧里他把孔子写成了一个乐天派的幽默家,各地的剧团和学校争相排演轰动极大。
林语堂写了一副对联“两脚踏中西文化,一心评宇宙文章”,请了梁启超手书此联,挂在他的书房“有不为斋”的墙壁上天天欣赏,他不要闹革命,只想发挥所长好好做点实事。
这时候,陈锦端已经学成回国,在上海中西女塾教美术,求婚的人踏破了陈家门槛,锦端依然不为所动,她心里还装着林语堂。翠凤善解人意主动请来锦端做客。每次锦端要来,林语堂都十分紧张坐立不安,女儿不解就问妈妈,翠凤笑着说,“爸爸曾喜欢过你锦端姨。”弄得林语堂很尴尬,只好默默抽烟斗。
锦端眼见林语堂一家人和乐融融,林语堂已习惯了翠凤的精心照料,整天叼着烟斗欣赏着庭院美景,享受着安逸的婚姻生活,终于决定结婚。陈锦端32岁时才嫁给了厦门大学教授方锡畴,可惜她一直没有孩子,只好领养了一男一女以享天伦之乐。
4.
年9月,林语堂创作的《吾国与吾民》在美国出版,短短4个月该书重印7次,登上了畅销书排行榜。这本书描写的是有血有肉的中国人,让西方人看到了华夏大地五千年的悠久文化,林语堂将中国人最真实美好的一面展现在世人面前。接着这本书又被译成多国文字,同样畅销。林语堂在西方世界出名了,赛珍珠邀请他赴美讲学,他决定举家迁美。
年8月一家人终于出发了,到美国刚安顿下来,西安事变接踵而来,林语堂对事件非常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puchenglong.com/jmgpp/34921.html